拉菲‖娱乐平台

拉菲‖娱乐平台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拉菲‖娱乐平台 > 产品展示 > 70年代“六京两舞”出炉记 第二批样板戏曾红极一时 可如今谁记得?

70年代“六京两舞”出炉记 第二批样板戏曾红极一时 可如今谁记得?

发布日期:2024-12-14 21:52    点击次数:152

“披星戴月下太行……”

“家住安源萍水头……”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

时至今日,这些经典的唱段,依然不时响彻在我们的耳边。

赵勇刚、柯湘、英嫂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也不时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但显然很多朋友都已经忘记了,它们其实都出自在70年代红极一时的“六京两舞”,而并非是“八大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指的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大型交响音乐《沙家浜》。

而“六京两舞”则是后“样板戏时代”的作品,又被称为“第二批样板戏”。

它们分别是——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红云岗》和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六京两舞”同样在广大观众中产生过一定的轰动效应,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八大样板戏”那么深入人心,而且它们中的好几个剧目,如今都已经被很多网友给遗忘了。

那么,“六京两舞”当年是怎么出炉的?

它们的幕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40多年后,如果要从这“六京两舞”中选出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你会将票投给哪一部呢?

一、费力不讨好的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

1971年12月28日晚上,身为领导的“样板戏旗手”召集拍摄样板戏电影有功的北影厂、八一厂的创作人员,专门开了个会,郑重其事地布置了拍摄第二批样板戏电影的任务——北影的老导演成荫,和八一厂的摄影师张冬凉负责拍摄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而北影厂的谢铁骊和钱江,则负责拍摄现代京剧《龙江颂》。

电影导演成荫

成荫接到任务后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自从1966年拍完《女飞行员》后,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没拍电影了,现在重新拿起执导筒,怎不欢欣鼓舞呢?

而忧的是,在这之前,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第一批样板戏电影已经拍摄完成,并在全国公映,而同样的故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拍两次,又能拍出怎样的新意来呢?拍出来之后,观众又爱不爱看呢?

现代京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重新出来工作,就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成荫自然表现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

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其实比同名现代芭蕾舞剧更早出炉。

1961年,由谢晋执导的故事片《红色娘子军》在全国上映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次年举办的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红色娘子军》也成为了最大赢家,共收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等在内的好几项大奖。

1963年,中国京剧团就决定将梁信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改编成现代京剧,邀请著名剧作家田汉担任编剧,而中国京剧团的四大头牌集体出阵——杜近芳扮演吴清华、李少春扮演洪常青、袁世海扮演南霸天、叶盛兰扮演南霸天身边的师爷。

可是这个计划却很快就搁浅了,倒是中央芭蕾舞剧团捷足先登,赶在1964年,便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给推了出来,先声夺人。

1970年,中国京剧团重新将排演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

可是这时,原来的编剧田汉已经在特殊年代的运动中被迫害致死,于是就请了阎肃来担任编剧,然后由张君秋、李少春和李金泉等设计唱腔。

在演员的选择上,吴清华由曾在传统剧《杨门女将》中扮演穆桂英的杨秋玲扮演,洪常青由老生名角冯志孝扮演,浩亮的妻子曲素英扮演连长,杨秋玲的丈夫李嘉林作为净角演员出演南霸天,而老旦演员王晶华,和丑角演员司骍等,也全都有份出演角色。

杨秋玲饰演吴清华

1971年,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排练完成后,先在舞台上演出,然后由八一厂搬上银幕。

可是这时剧组却传来了杜近芳将替代杨秋玲出演吴清华的消息。

原来是“旗手”专门审看了杨秋玲之前拍摄的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发现杨秋玲的面部表情,在镜头面前并不出彩,于是一声令下,杜近芳换下杨秋玲。

杜近芳扮演吴清华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摄制组分别在剧院舞台和八一厂新建好的大摄影棚进行拍摄,各方面的细节都精益求精,经过两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工作,终于赶在1972年5月23日这天,将现代京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奉献给了广大观众。

可是新上映的这部“样板戏”却意外遇冷。

非但未能像其他的“样板戏电影”那样迎来观影热潮,反而遭到了更多吐槽。

一方面影片的情节与故事片和芭蕾舞剧电影几乎雷同,毫无新意。

另一方面演员的选择显然是“败笔”——杜近芳造型太老,冯志孝又扮相太小,这“一老一小”搭配起来,让观众感觉又别扭又好笑。

冯志孝扮演洪常青

所以,就算这部剧的许多唱腔都别具特色,摄制组人员也费尽了心血,但最终却“费力不讨好”,成了最快被大家所遗忘的“样板戏电影”。

不过喜欢京剧的戏迷,依然还是对“打不死的吴清华我还活在人间”、“永葆这战斗青春”、“永远冲锋向前方”等唱段记忆犹新。

二、《龙江颂》为何未进入“八大样板戏”之列?

很多网友都误以为《龙江颂》是“八大样板戏”之一。

其实并不是。

而它之所以未进入“八大样板戏”之列,是因为它的出炉,稍晚了一点。

现代京剧《龙江颂》的诞生,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它原本是福建话剧团所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1963年年底在华东地区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得了空前成功。这时由王少楼担任团长的上海新华京剧团,便着手将其改编成京剧,由王少楼亲自上场,扮演男主角郑强。

1965年,现代京剧《龙江颂》参加华东地区京剧现代戏会演后,也收获了无数好评。

这出戏冒出点头之后,正好被到上海视察工作的“旗手”给相中了,于是就成了“旗手”扶持的作品。

王少楼他们不让演了,新华京剧团也解散了。“旗手”重新组织人马对该剧进行改编,重点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修改,一个是着重体现阶级斗争,将烧窑师傅黄国忠,改成潜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特务分子,另一个是将老生戏,改为了青衣戏,男主角郑强改为女主角江水英。

演员呢,分别调了李丽芳、张南云、马博敏、李炳淑、李元华来试戏,最终觉得还是李炳淑无论形象气质,都更接近英姿飒爽的党支书的形象,况且她嗓音也好,唱腔也棒,所以江水英的表演任务,就交到了她的身上。

正好,当初扮演郑强的李永德是李炳淑的丈夫,所以剧组的人员都开他俩的玩笑,戏称他俩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新版本的现代京剧《龙江颂》上演后也获得了领导们的交口称赞,所以交由北影厂赶紧将其拍成电影。

谢铁骊和钱江接到任务后,很快就组建了团队,他俩在拍摄“样板戏电影”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龙江颂》拍得很顺利,并且于1972年5月23日与观众见面后,很受影迷和戏迷的喜爱。“旗手”也很高兴,认为自己扶持的作品“又放光彩了”,尤其是对剧中那场“抢险合龙的水下戏份的安排,更是赞不绝口。

1972年,李炳淑因出演《龙江颂》中的江水英而声名鹊起,大幅剧照贴到了无数农民家中的墙上。这使她成为了那个年代继刘长瑜、洪雪飞、薛菁华等之后的又一位“样板戏女明星”,红到发紫。

其中如“手捧宝书满心暖”、“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这样的好书记人人夸不够”、“一番话说的我又愧又恨”等唱段,也曾广为传唱。

三、《沂蒙颂》这部电影为何拍得早,上映得晚?

自从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作为“样板戏电影”获得成功后,“旗手”就想多扶持几部这样的芭蕾舞剧。

但芭蕾舞剧和京剧不同,要想打造一部经典的芭蕾舞剧,难度要比京剧大得多。

所以中央芭蕾舞团在继《红色娘子军》之后,只创作出了两部中型现代芭蕾舞剧,一部是《沂蒙颂》,另一部是《草原儿女》。

1972年年初,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在北京天桥剧场举办了试验性的公演,结果一炮打响。这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舞剧,不仅舞姿美,而且音乐也棒。“旗手”看了,很喜欢,立刻安排八一厂将其搬上银幕,导演是李文虎和景慕逵,摄影呢,则由张冬凉和曹进云、韦林玉共同担任。

1973年,这部现代芭蕾舞剧电影就已经拍摄完成了,但为何没有及时公映呢?

因为当时的电影,尤其是“样板戏”,都是首先得有“旗手”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发行的。而这部电影拍完后,旗手一直忙,一直到1975年年初,才终于通过了审查,于这一年的“三八”妇女节这天,于全国观众见面了。

很快,中央芭蕾舞团又诞生了两位红色芭蕾明星,他们就是在《沂蒙颂》中扮演主角英嫂和方铁军的程伯佳、张肃。

而影片中那首“我为亲人熬鸡汤”的插曲,也不胫而走,成为脍炙人口的时代金曲。

不过该剧最令人惊艳的,还是英嫂这个人物的塑造,她的舞蹈设计以及演员的表演,全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几十年后,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中,就再现了《沂蒙颂》中的舞蹈片段,引发了一阵“回忆杀”。

四、《杜鹃山》:十年磨一剑

在“六京两舞”这八部“样板戏电影”中,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杨春霞主演的《杜鹃山》了。

这其中有几大原因。

首先就是它是精兵强将,齐心协力精心打造的结果。

堪称“十年磨一剑”啊。

和《龙江颂》一样,《杜鹃山》也改编自同名话剧。

1963年年底,北京京剧团在观看了上海青年艺术剧院出演的现代话剧《杜鹃山》之后,便想将其改编成现代京剧,并且配备了“全明星阵容”的演出队伍——由赵燕侠扮演女主角贺湘、裘盛戎扮演男主角乌豆、马连良扮演郑老万、谭元寿扮演李石坚、马长礼扮演温其久。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远在西北的宁夏京剧团,也排演了现代京剧《杜鹃山》,由李丽芳扮演贺湘、李鸣盛扮演乌豆。

两出《杜鹃山》都参加了于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但从观众反应的效果来看,宁夏京剧团的版本,似乎比北京京剧团的版本,更受欢迎。

所以当时长影厂都已经准备将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搬上银幕了。可正当剧组准备前往长春的时候,身为主演的李丽芳,却接到了通知,需要马上赶往上海的《海港》剧组报道,出演方海珍一角。

而“旗手”呢,也是非常看好《杜鹃山》这出戏的,但她却不急,而是在1968年,又组织人马对这部剧进行加工,将女主角的名字改为柯湘,男主角的名字改为雷刚,但改过的版本还是非常不满意,于是“旗手”又调了两个人到这个剧组。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会泳,一个是杨春霞。

《杜鹃山》最终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这两个人的付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于会泳为《杜鹃山》设计了全新的唱腔,使其旋律更为优美,层次更为丰富,曲调也更加易于流行。

所以《家住安源》、《乱云飞》等唱段,才会那么久唱不衰。

而杨春霞的出现,又为《杜鹃山》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她不仅长得端庄秀美,而且气质大方,举止干练,唱腔呢,又韵味悠长,所以由她来扮演女主角柯湘,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1973年,在经过十年的不断修改之后,由北京京剧团出演的《杜鹃山》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即便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了银幕,由谢铁骊担任导演,杨春霞担任主演,其他演员,也基本上都启用年轻演员,分别是马永安扮演雷刚、李宝春扮演李石坚、刘桂欣扮演杜妈妈、高牧坤扮演田大江、张学海扮演郑老万、王忠信饰演温其久、马增寿饰演毒蛇胆等。

1974年5月23日,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在全国上映,杨春霞那意气风发又不失柔美的形象,以及她那优美动人的唱腔,都无不令观众耳目一新。

她由此成为了70年代最闪亮的顶流女明星。

剧中的很多场景和选段,都成为了无数影迷和戏迷难忘的经典。

五、唱腔要听《家住安源》,武戏要看《平原作战》

说到后“样板戏时代”的“六京两舞”,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唱腔要听《家住安源》,武戏要看《平原作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杜鹃山》让我们听到了最为婉转动听的京剧唱腔,而《平原作战》呢,所展示的打戏部分,则比之前的《奇袭白虎团》等更加好看,令人叹为观止。

《平原作战》是中国京剧团于60年代末编创的一部现代京剧,根据经典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改编而来。

这部戏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大家耳熟能详,关键是如何用京剧的形式来体现这一战争题材。

在唱腔设计上,李少春等前辈出了不少力。

李少春

但这出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却还是在于它的武戏部分。为此,李少春等老师为男主角赵勇刚设计了许多刚健有力的身段和武打场面。

在演员的选择上,时年25岁的李光,承担起了赵勇刚的表演任务,李维康则成为了张小英的扮演者。而高玉倩、吴钰璋、袁世海等也粉墨登场,分别扮演张大娘、李胜和龟田。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计划将《平原作战》搬上银幕,“旗手”让谢铁骊推荐导演,谢铁骊就立即建议将还在“五七干校”的崔嵬“解放”出来。

对于崔嵬,“旗手”是熟悉的,同为山东老乡,她甚至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可特殊年代到来的时候,崔嵬照样被打倒了。这时北影厂确实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让崔嵬“戴罪立功”。

崔嵬战战兢兢地回到了导演的岗位上,为拍好《平原作战》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镜头语言、拍摄角度、节奏把握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最终使其成为“六京两舞”中最具电影感的一部。

1974年5月23日,《平原作战》和《杜鹃山》一同上映,其中精彩纷呈的武打场面令人们眼花缭乱,而演员们所表现出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又令观众大呼过瘾。

似乎在《平原作战》之后,我们就再也没看到过打戏这么出彩的现代京剧了。

六、《草原儿女》也曾风靡一时

《草原儿女》是由中央芭蕾舞团所排演的又一部中型现代芭蕾舞剧。

由王世琦、王锡贤、栗承廉等担任舞蹈设计,葛光锐、程凯、石夫进行作曲,马运洪担任了舞美设计。

这部舞剧根据“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事迹改编而成,不过为了角色搭配更为好看,将两位一心为公的小姐妹,改成了两兄妹。

哪怕4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再说这部舞剧,我的眼前立刻就会出现秀美辽阔的草原风光,耳边也会响起“阳光啊阳光多么灿烂……”的歌声。

在剧中出演特木耳、斯琴两兄妹的张纯增和蔡国波,他们优雅的舞姿令人难忘。

还有在其中出演母亲一角的演员,眼尖的影迷已经认出来了,她就是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连长的宋琛琛。

1974年3月,现代芭蕾舞剧电影《草原儿女》就已经拍摄完成了,但跟《沂蒙颂》一样,也是“旗手”无暇审看,直到1975年的5月23日,与观众见面。

这部电影也曾风靡一时。我记得当时很多单位举办文艺演出,特木耳和斯琴的双人舞都会是其中的一个节目。

可是1976年之后,这部电影就彻底远离了大家的视线。

如今还能记得这部舞剧的朋友,也已经不多了吧?

七、《红云岗》为何在“六京两舞”中最没存在感?

是的,很多网友甚至都没听过《红云岗》这个名字。

所以称它是“六京两舞”中最没存在感的一部,也不无道理。

但《红云岗》在唱腔、表演等方面,也有诸多可取之处。

那它为何遭遇冷落?

我觉得,一是同题材的芭蕾舞剧《沂蒙颂》在先。

二是演员的名气不大,形象气质也不占优势,而唱腔呢,也无太多新意,也没有一段易于传唱的经典唱段出现。

三是它作为“样板戏电影”上映的时间,也着实晚了一些。

它于1976年4月才进行拍摄,而这个时候,广大观众却早已经对“样板戏电影”产生了“审美疲劳”了。

任何大餐,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吃腻的,对不对。

所以它上映后,连个水花都没冒,就被观众pass掉了。

但其实《红云岗》早在1964年就已经出炉了,它由山东淄博和青岛京剧团根据刘知侠的小说《红嫂》改编而成,后来又由曾在《奇袭白虎团》中扮演严伟才的宋玉庆担任剧组主管,由张春秋、杨志刚、刘玉铭等担任主演,1976年4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

有网友无意间看过这部电影后,感慨道“同样是样板戏,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好吧,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

八、《磐石湾》比《南海长城》更好看?

是的,我觉得现代京剧电影《磐石湾》确实比故事片《南海长城》要更好看。

尽管《南海长城》是王心刚担任的主演,又是刘晓庆首登银幕的一部作品。

但谢晋在执导《磐石湾》这部电影时,却充分调动了电影语言,使一部舞台剧,变得异彩缤纷。

《磐石湾》是上海京剧团根据话剧《南海长城》改编创作的一出现代京剧,原名叫《螺号长鸣》,讲述的是我国沿海地区军民联合抓特务的故事。

《螺号长鸣》上演后,因其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而受到观众喜爱。

后来《螺号长鸣》也成立了专门的剧组进行反复修改排演,最终更名为《磐石湾》,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将其搬上银幕。

1973年10月,由谢晋参与执导的“样板戏电影”《海港》上映后,获得“旗手”的赞赏,谢晋因此又获得执导《磐石湾》的机会。

谢晋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尽管他知道《磐石湾》是“样板戏”,但他还是希望推陈出新。

所以他想到了内外景结合的形式,希望在摄影方面有所创新。

他的想法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男主角陆长海率领一众民兵与特务在水中打斗的那场戏,谢晋采用了采用海水叠印的办法,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这部戏的演员队伍也很强大,由北京来的李崇善和王梦云,分别扮演陆长海和曾阿婆,而上海京剧团的施正泉出演项武伯、孙正阳出演特务08、齐淑芳出演女民兵海云、华文漪出演陆长海妻子巧莲等。

《磐石湾》摄制组在外景地合影

1976年初夏,《磐石湾》拍摄完成,很快就得到公映。很多观众看后,都觉得耳目一新。

但1976年是风云变幻极快的一年,《磐石湾》上映没多久,便被《刘三姐》、《上甘岭》、《平原游击队》等更多被“解禁”的优秀影片所替代。

渐渐地,大家也就将《磐石湾》给抛之脑后了。

这之后,尽管大银幕上也断断续续地出现过《渡口》(河北梆子)、《半蓝花生》(越剧)、《审椅子》(京剧)、《红霞万朵》(黄梅戏)、《苗岭风雷》(京剧)等现代戏,但无论是从艺术水准,还是演出阵容,都难以与“八大样板戏”和“六京两舞”相媲美,所以它们大都昙花一现。

再后来,随着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我国真正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当更多的优秀电影不断涌现的时候,就不再有人会记得“八大样板戏”和“六京两舞”了。

只是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当年的许多影像又通过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帘,比如“样板小戏”《渡口》的一夜翻红,就再次引发了一波“回忆杀”,让我们不禁对那些曾经的时光重新审视。

尽管那些年的那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因为它们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所以也同样散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不然,也不会在几十年之后,依然令很多影迷戏迷念念不忘了吧?

如今,曾经红极一时的“六京两舞”,已经成为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如果要想让我为这“六京两舞”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做个排名的话,我觉得排第一的,无疑是《杜鹃山》,其次是《龙江颂》,再其次是《平原作战》,然后分别是《沂蒙颂》,《磐石湾》、《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和《红云岗》。

不知各位对这个排名,是否认同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